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中心小学张秀丽
教学内容:《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已具备了相关的经验和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等,而且它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的必要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多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进而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在自主观察中认识新知,在动手实践中建构新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学情分析:
尺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用尺子进行连线、画直线;本班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厚实,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摸底,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非常感兴趣,能用身边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有些模糊,不知道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但是不了解厘米的意义;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估计意识,不能准确估计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f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小组研讨、动手操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宽1厘米长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条、有0刻度及没有0刻度的直尺各一把、学习卡
一、情境引入。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