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采烈地驻足在犀牛角上摄影,留下永久的风采。
据说,水运兴旺时,每现“犀牛出水”胜景,排古佬儿便会燃放爆竹,烧香磕头,祈求犀牛保佑他们的排筏顺风顺水,平平安安。
对此,明代时任杭州府学教授丁忧武陵的杨嗣昌,在《河山记》中的描述精彩纷呈:“自山下皆沉潭鱼鳖,尤所潜泳。完蓑败笠,断艇横楂,方去方来,无夜无旦。歌呼乃,恒不绝声。”楂通槎,即木排。河一带木排竹筏逶迤连片到陬市。乃声中,时见尖尖窄窄的鸬鹚船出没在烟波之中航船上下,汽笛撕云裂霞,浪急波涌,木排竹筏跌宕起伏,所系篾缆被拉扯得嘎嘎作响。这时,浑身黝黑的排古佬儿手挥铁钩扎排所喊的“哎,嗨呵嗨哟,嗨哟……”的号子声,也就格外苍劲,雄浑。河岸上高高的竹缆编织楼里,女人们舞动的竹篾,如狂风吹柳,像彩带飘飞,竹缆落地,似长蛇一般生动蜿蜒……
犀牛湾里,乌篷船头的木架上立着的三到四只鸬鹚,则纷纷下水,沉在江底寻觅背上带有毒刺的鳜鱼叼在嘴边,冉冉地浮上来。袅袅的炊烟也随着船的摇晃,增添了飘飘荡荡的气象和韵味。
有一种鱼,最喜群涌而嬉,逆水而行,追船逐浪,常常在船行浪迹中左右奔突,撞船而晕。它们形似纺锤,又像造船用的铁钉,俗名就叫打船钉,从头到尾一根刺,紧实,肥壮。捕鱼之人,专用细小的丝网,布于流水湍急之处,使其逐浪跌行时,撞进网眼,让渔人乖乖摘入舱、篓之中。常有好酒之人,趁其鲜活购买,用指甲掐破其肚,挤出内脏,蹲在码头边洗净,交妻急烹,色泽金黄,撕皮而啖,肉细白嫩……
站在石梁上,可窥犀牛口形似尖角的巨岩底部隐藏的狭长的暗洞。传说洞底阴河直通峨眉山。每年丹桂飘香时,一群群摇头摆尾的游鱼从洞口涌出,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每一条四五寸长的鱼头上都长有一点十分醒目的红痣,既像一颗耀眼的朱砂,又似一朵含苞的桃花。老船工不无骄傲地说:“这是犀牛口有名的红脑壳鳊鱼!”
碧波之上,只见红头鳊鱼在洞口前游来逛去。薄雾轻罩,似有仙气氤氲。疑是河、峨眉两山佛道修行的精灵,每年一次往来交流,探究佛理,追溯道源,虽含辛茹苦,却逍遥自乐。此时,鱼群卷起一团团浪花沉入潭底,不久,又在稍远的水面露出头来,一张一合的嘴巴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吐出白沫,似乎羞于见人。过了一会儿,鱼群扁扁的身子昂着,红红的头顶,倏而沉下去,倏而浮上来,倏而又将青色的脊背拱出水面,掀起一道道黑浪。鱼愈来愈多,鱼群突然间与对岸好像连成了一片,构成一座水上“浮桥”。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