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教学的策略及实践反思
论文目录:一、问题提出二、概念界定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四、审美教学艺术的优化策略(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1、2、3、4、5、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通过律动感受音乐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声势活动感知音乐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五、实践反思摘要:常态课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归属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常态课。可是上好每节常态课谈何容易。几十年的教学传统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新课程带来的正确理念并不一定能真的被老师吸收,也就是说表现在他的教学行为上。有很多好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被僵化地应用于课堂上最终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有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词审美教学艺术常态课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也在消化、吸收。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线教师对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常态课堂上呢?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很多教师并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表现在他平时的教学行为上。音乐常态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1、形式化的常态课堂作为在新课标中高频率出现的“情感”、“体验”等字眼,经常被音乐教师作为“圣经”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中,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实施。围绕着“情感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课中,有一大部分课,有着“华丽”的形式,但显空泛的教学的内容;有着“蜻蜓点水般的大量信息”但又似不伦不类的综合课。
f这样的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课堂气氛,放松了课堂教学的纪律,忽略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看上去闹闹哄哄,可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参加无效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徒有新课程的形式而已。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