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
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
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
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
f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3、庐山的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类型:一)褶皱构造: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二)、断裂构造: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山体有大月山正断层。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仰天坪、西至九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体,皆经历了猛烈的挤压。因此,据东西这一山体中部的逆掩断层,庐山即被分为南北两大块,南北两部地层不同,构造亦异,自庐山山体构造上看,庐山中轴线在仰天坪一带。③纵向断裂:在山体内的表现直观显着,如五老峰阶梯状断层。④横向断层:山体内横断裂使得褶皱岭谷中断,如天桥、石门涧
f三)、单斜构造:
在庐山北部表现为北东向,分布
于背斜(或向斜)两翼。地貌表现
为单面山、猪背岭、单斜谷,例如,
牯牛岭、西谷。
庐山内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两列,排列由北向南是:A大马颈虎背岭背斜;B牯岭向斜;C大月山背斜;D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山的地质基础。
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①莲花洞正断层;②好汉坡正断层;③大月山正断层;④庐山垄正断层;⑤红石崖逆断层;⑥温泉正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⑦息肩亭逆断层;⑧九奇峰逆断层;⑨仰天坪正断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4、地质构造图5、庐山地质发育史
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