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
f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思想不一致。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深受达官儒士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声誉。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质疑。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者认可,确定为“经”。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D.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国语》落到了杂史类的地位,而段玉裁、谬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早在17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以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挑战亚里斯多德的经典信条。他在高高的比萨斜塔上,将两个质量不等的铁球同时投下,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他得出结论说,任何物体,不管是一个铁球还是一根羽毛,如果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其加速度必然是一样的,因而必定同时落地。他的这一观点,直接推动牛顿总结力学三大定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可是,这一300多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终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个以美国物理学家费希巴赫为首的科研小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真空中实际上并不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费希巴赫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在物体下落时除了受到引力的作用以外,还受到一种尚不为人知的力的作用。迄今为止,多数科学家公认,在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第一种是引力,第二种是电磁力,第三种是强相互作用力,第四种是弱相互作用力。按照费希巴赫的看法,现在新发现的这种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