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争。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了“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第一次论战。文章认为空谈外来的主义不仅无用,而且极其危险,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求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后。针对胡适表现出来的改良主义、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李大钊1919年8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针对胡适的谬论,一一进行了批判。李大钊认为问题与主义交相为用、并行不悖,认为要用“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革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虽然论战规模不大,参加的人不多,时间也不长,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世界来说,‘问题’与‘主义’之间的选择,意味着渐进与激进、改良与革命、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选择”所以,就使这场论争包含了很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论战,坚定了中国工人阶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
f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六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其中,董必武,自1905年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加湖北军政府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参加了反袁斗争。1917年参加了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后,开始阅读马列著作,选择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志向,领导建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他曾回忆说:“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这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志士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失望心理,为他走向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毛泽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兵。退伍后,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不久退学自修。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阅读了西方民主主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