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监护参数的,所以也称为心电监护。常规心电图是病人在医院静卧情况下有心电图仪记录下来的心电活动,一般有12个导联,反映了额面和横面上的心电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到心脏的活动情况,是心脏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常规心电图只记录6100个心动周期,历时仅几秒到一分钟左右只能获得较少有关心脏状态的信息。一个正常人一天24小时心搏数达10万次以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发生心率失常的概率相当低,尤其是一些阵发性心率失常,即使病人有自觉症状,但在做常规心电图检查时也往往难以察觉。研究发现监测一分钟心电图只能检出10病人的心率失常,二十四小时则可达8590。便携式心电图机正好能满足人们二十四小时动态监测心脏的跳动情况,从而能及时发现病变并进行及时治疗,有效的降低突发性死亡率。其长时间的记录,不但使心电变化的检出率发生量的飞跃,还能使那些平静仰卧状态下不会出现的心电变化显示出来,并能了解这些变化与心率日常生活症状体位等及其他心电活动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研制一种既能自动检测存储心电信号,能对其进行实时监视,又能对其进行回放分析的低成本动态心电检测监护及回放分析系统成为可能。
f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毕业设计(论文)
12研究动态
第2页
早在三四十年代,Norma
JHolter就从事于生物信号遥测技术的研究,并于1949年研制成了遥测心电图(RECG)装置,接着又将RECG系统改成了由一个袖珍发射器和一个便于携带的接受部分磁带记录器组成的结构。1957年,他研制成了一个能以60倍带速的磁带回放机构。1961年,又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合并,终于制成了由磁带作为ECG传递媒介的动态心电获得系统。1965年,第一台商业化动态心电监护系统(Holter)问世。它能记录病人处于正常生活工作活动条件下的心电变化,捕捉到初期的潜在的心电信息,成为检出定量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重要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也使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目前,成型的产品技术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记录装置与回放系统分开,即便携式心电仪有的只能存储数据不能回放,回放需要依靠PC机或直接作为数据终端通过无线网络把数据发送到中心站,有的只能显示心电波形而缺少大容量存储功能。2、采用老式的接口技术。除了最新设计的微型存储卡技术的装置外,大多数磁带式记录仪不具备和PC机连接的功能,或者采用RS232等低速率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