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汉代
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xx北京海淀一模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
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
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多地涉及
对近臣的倚重,C项符合题意。
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
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B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
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
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
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
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3.xx滨州一模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
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
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
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
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
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C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
制不属于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故B项错误;
中外朝到三省六部制体现了题干的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