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总结,探求数学对象的基本规律,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长方体认识》一课时,为有效掌握长方体面特征,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些学生将牙膏盒剪开加以比划,有些学生描绘出长方体各面进行比较,还有些学生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切身亲自动手剪、量、画等实践活动,并通过沟通、讨论和探索的活动,初步掌握了长方体面的基本特征,也促进了学生问
f题解决能力的增强。四、使阅读指导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1.让学生想读。数学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少有学生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主动地去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从不想读转变到愿读,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在学生阅读前,创设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情景,诱发阅读兴趣;提供导读提纲,减轻阅读难度;举行如抢答之类的小竞赛活动,看数学小故事,小知识,思考趣题,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和成功。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2.质疑问难,比较阅读。看例题,自己应先思考,再阅读,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对于数学题的阅读,细心认真,不添字,不漏字,做到:全面阅读,概括关键点;肢解问题,找准联结点;去伪存真,发现入手点;轻松求解,深化反思点。才能使条件充足,思路清楚,才能化难为易,触类旁通。3.品读。写阅读笔记,评品阅读成果,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积累知识,启迪智慧,锻炼思维,完善自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提供一切机会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使数学阅读之花盛开。笔者在小学任教十多年,回溯、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一直萦绕心头的是:我们是要关心“增强教学效果,完善教学目标”,但更令人回味的是如何走到这一步,要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实际上,在数学的殿堂里一样应该充满生气和乐趣,一样应该张扬着师生的个性、展现着热
f情而蓬勃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笔者认为从情感之视点扭转和重塑数学“课堂形象”应注重以下几点: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例如我在教学“约数与倍数”时,设计了如下程序: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