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专题复习二语句的衔接
一、知识技能
(一)陈述对象(话题或叙述角度)的同一
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
例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
些活,连见也没见过。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
干过,连见也没见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析: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上考虑,①句的着眼点是“山顶上”,后半句又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不一致;②句的前后均以“宝塔”为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单从陈述对象上看,③句似乎更好,但若从语意的顺畅度或上下文的紧密与否上考虑,④句中的前半句的宾语作后半句的主语,紧扣“这些活”的话题,语意表达更为流畅。D。
例2.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全句以“小明”为主语,后面各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从这个角度看,A项D项的主语都换成了“妈妈”,陈述对象没有保持一致,故排除AD两项。而C项的前一分句的主语虽然也是“小明”,但后一分句的主语却偷换成了“妈妈”,一个答案内部的陈述对象都没有保持一致,也排除。惟有B项,虽然形式上是被动句,但前后主语保持一致,语意贯通,故选B项。
(二)句间顺序的合理
短语、句子的排列与组合也是考查学生衔接能力的手段之一。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
例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世界屋脊”上的_____,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f下列17是从文中方框内摘出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①晶莹的湖泊②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