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RJ人教版初三九年级道德与法制政治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1课时创新改变生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认同创新的价值;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
价值观目标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具体的创新行为、创新现象分析创新的价值;能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知识目标
了解创新的内涵,知道生活处处有创新;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改革联系密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创新。
教学难点:创新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腊梅花开枝头,画眉回眸而栖2018年12月,成都某小区内,53岁的老何与搭档花了近4个小时在小区中庭的大草地上“画”出一幅银杏新作腊梅花开枝头,画眉回眸而栖。老何是该小区的绿化养护工。去年他们创作的多幅“银杏画”曾在网络热传,获赞无数。“先打点,用扫把比尺寸,画线,再铺上叶子。”完毕,他会到住宅12楼的一套闲置住房内,站在窗台边仔细看上一阵,“发现有些地方不对还要再下去修改。”今年,老何已创作了七八幅银杏画,比如“运动健身”“低碳出行”“绿色骑游”等健康向上的“银杏画”。小区里的业主们纷纷称赞老何“心灵手巧有创意”。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一从个人生活层面认识创新◆创新的表现形式和特征1.活动探究与分享P14:通过废旧物品重新利用的四个例子,创设创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生活处处有创新,调动自己的创新体验,体会创新的乐趣。在生活中,你有过哪些利用废旧物品的创意?你对创新有了哪些初步认识?提示:1学生自由回答。2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2.展示图表:
f部编RJ人教版初三九年级道德与法制政治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进一步认识创新
创新的方式
可以是“无中生有”,也可以是“有中生新”
创新的领域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创新的产生
可能是灵光一现,也可能是建立在量变上的质变
创新的主体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集体
从创新的方式、领域、产生和主体等方面进一步认识理解创新,并结合生活实际,
分别举例说明。
提示:①方式:网上购物、外卖、共享等是“无中生有”;②领域:文化《经典咏流
传》、法律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监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