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1导入2讲解3朗读课文4纠正发音5讲解语法6练习所讲内容7布置作业建议:1在《剪不断的思乡情》的课程设计中,有的教师引入了刘半农的歌《叫我如何不想她》和贺知章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2练习形式要有效、丰富、活泼生动,比如小组讨论,情景剧等3作业可以具体到听说读写,简单说一两句,只说“最后布置作业”会有点空泛。二、考官提问部分一般涉及到教学,文化和孔子学院建设方面。一、教学语法类:
f1、“我去年留学在北京”对吗,为什么?2、给学生讲解“什么”这个语法点(重要)3、“理发”能说成“理了一次发”,但是“汇报”不能说成“汇了一次报”,为什么?(离合词,重要)“理发”是离合词,可以拆分可以合用。离合词在汉语里自成一类,例如“吃饭”也是离合词。4、讲解“把”字句(非常重要)5、讲解“被”字句(非常重要)6、解释什么是变调7、“明天无论刮风,我们都要去学校。”对吗?为什么。8、去年暑假我没回国了。偏误分析。“没”副词,表示没完成。“了”表示完成了。矛盾。9、“发现敌人的哨兵回营房了”什么意思?这题考的是歧义分析。10、讲解“一……就”句式。(重要)1一下课就去吃饭。时间紧接着先后发生
f2我一看书就睡着了。原因结果注意:此结构有两种语义联系,不少老师漏掉第二种11、“红的包”对吗?怎么解释?考查“的”字做结构助词的用法,何时用何时不用。一般应该说“红包”,除非用了对举的修辞手法:“红的包,绿的伞”。12、老师说话一点快。偏误分析。考“一点”修饰形容词放的位置,还可以对比分析“一点”、“有点”。“一点”可以放在否定句中。13、“鸡不吃了”的语义和结构解释。两种理解:鸡不吃食了、人不吃鸡了。化解歧义需要语境。14、那时我没有工作,每天都玩过。偏误分析。考查“过”的用法。二、文化类:1、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2、古代民族乐器及代表作品。
f琵琶(十面埋伏、梅花三弄)、古筝(春江花月夜)、古(高山流水)、二胡(二泉映月)3、唐代著名诗人有哪些,背诵其中一位的诗。很简单的一个题目,但有的老师一紧张把诗的作者搞错了。4、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建议对外汉语教学来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有教无类。5、你认为各种文化是差异大于共性还是共性大于差异?仅供参考:文明的形态上有各种差异,文明的本质是共通的,都是人类文化中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