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论语》复习素材(三)《论语》复习素材(
7、《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概述】: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态度:诲人不倦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治学原则:述而不作【相关练习】①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②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相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是基本坚持反映论的。③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