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位置,这是做好高校舆论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12主动性原则当前,许多高校出现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可能出现的舆论事件预见性不够,主动干预的力度不够,大多高校是“哪里有火灭哪里”,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在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一件事情会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进行大范围传播,试图将学校发生的突发事情的信息强力进行阻塞的被动防御做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网络时代的要求。对待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绝不能把其视为洪水猛兽,不敢面对,以至在行动上消极地应付,这样不仅起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可能会引起各种猜测,进而在学生中间流传,造成消极影响,一旦谣言四起,会加大高校对舆情主流思想的掌控难度。高校应转变工作理念,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干预、引导和回应。比如可以设置网络监管人员、评论员、新闻发言人等,加强对有关于舆情的分析和研判,提高工作的针对性。针对师生在网络上关注度比较高的言论和话题,学校可以安排有关人员就相关话题介入讨论,合理爆出一些师生不清楚的细节,让受众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原委,进而提出理性的建议或倡议,缓解网络上较为激进或非理性的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介入,能够及时地对网络言论进行引导,对师生关注热点迅速降温,使相关事件向平稳的方向发展。13尊重舆论规律与教育规律统一性原则
f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的最本质和最深刻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在实际生活中按照规律办事,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应遵循的准则,按规律办事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传播规律,并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这样会提高舆论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舆情的传播有较为固定的发展规律,研究表明:“一般的热点舆情事件基本可以分为舆情发生期、舆情发酵期、舆情发展期、舆情高涨期、舆情回落期、舆情反馈期六个阶段。”3针对舆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舆情发酵期,学校的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先入为主,防患于未然,在舆情发展期,尤其当一些负面的影响盛行时,学校需要做的是加快信息公开,及时进行调查处置和问责。在舆情高涨期,这个时候高校必须拿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来,从源头上灭火,处理得公正、公开,不再给别人留下口实。再次,在舆情回落期,应该有意识的转移媒体和大众的视线,防止舆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