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药理学》重点复习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6、半数中毒量(TD50或TC50)引起50的动物产生毒性反应剂量。7、半数致死量(LD50或LC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8、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引起50阳性反应50最大效应的量。9、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离子通道蛋白
主动转运(逆流转运、上山转运)膜动转运:胞饮或胞吞、胞吐(胞裂外排)10、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在通过肠及肝脏时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11、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12、半衰期(halflife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3、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1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15、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16、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17、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18、耐药性(抗药性)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19、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药物也产生耐药性。多出现在化构或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之间。2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细菌受到抑制,不敏感细菌乘机在体内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21、毛果芸香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pilocarpi
e
作用
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R

降低眼内压:缩瞳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扩大房水回流眼内压
调节痉挛:兴奋环状肌环状肌向瞳孔中心
方向收缩睫状小带放松
晶状体变凸适于看近物
腺体:对汗腺和唾液腺最明显
用途
青光眼开角和闭角型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
f22、新斯的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
eostigmi
e
作用、用途
兴奋骨骼肌:抑制AChE、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