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随顺事物变化。思想上有了这种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就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始终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的这种安命不是否定“命”这种必然性所带给人生的困境,而是表现为对这种必然性的顺从,而顺从涵盖超越之义。《庄子田子方》有生必有死。这是固然之理、本然之性,不可违抗。人只能对之采取不执即安命态度,做到“安时而处顺”。人若能这样,即可超越“哀乐”之情,从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最终解放,体验到心灵上的自由。二、关于私人的感觉能否直接判断的思考《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周和惠施这两位老朋友散步中的一次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第一句话很平常,小学生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小鸟在快乐地歌唱。”从平常处发现其不平常,惠子提出了一个精彩的问题:“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呢?”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超出我们的观察之外。我们如何体会他人的快乐呢,我们又如何证实呢?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庄子的回答也很精彩,他使用的是反证法:“如果说不同个体间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那么你也不是我,你又如何可能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因此,如果认为其他个体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就会使辩论无法进行。这是反面的回答,庄子其实也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答,也就是第一句,庄子看到鱼儿“出游从容”,因此他认为鱼儿是快乐的。然而,这种判断是间接的。鱼儿也有可能内心很痛苦,外表却作出一副“出游从容”的样子。正如小孩子有时也会装出疼痛的样子,以博取大人的同情与爱护。对于私人感觉,他人无法进行确定的判断,私人感觉难以直接判断的难点在于,私人感觉的对象在内心之中,而不在外境。
2
f三、读庄子外篇《马蹄》无为而治读庄子外篇《马蹄》无为而治子外篇此篇有力的抨击了政治权利所造成的迫害,描绘了自然放纵的舒适自在,从而形象地阐释了庄子学派“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作者以马与埴木为喻,指出统治者一各种法令,刑罚来治理天下,就像伯乐治马一样,烧、刻、烙、驰、骤、整、齐,名目繁多,无所不施,使人们纯朴的自然本性遭受了扭曲和残害,同时作者又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