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对我更严格了。“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3
f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