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是衡量大豆粕过熟的很好指标。20世纪60年代末,Ri
ehart先生在为Puri
a公司工作时,首先采用该方法来评定大豆粕加工的适宜程度,之后很快在巴西推广开来。由于该方法简单、易学,重复性和再现性都较好,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发酵豆粕生产工艺流程中需要烘干处理,会造成发酵豆粕蛋白质溶解度的下降,Araba和Dale1990研究的结论是:蛋白质溶解度低于70%的大豆粕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蛋白质溶解度低于65%,可以肯定大豆粕加热过度。同时蛋白质溶解度低于70会影响SDSPAGE电泳条带显色,形成无条带现象。35SDSPAGE电泳在保证提取液蛋白质浓度一致的条件下,可以定性检查发酵豆粕中7S和11S蛋白的降解情况。某些发酵豆粕由于干燥温度过高,蛋白质不能提取,上样时蛋白质浓度很低,会出现SDSPAGE显示蛋白降解很好的假象。此外,SDSPAGE电泳结果与7S和11S蛋白的抗原性不完全相关。试验表明有些发酵豆粕SDSPAGE电泳结果很好,但通过ELISA检测,抗原性仍然较高,但这种抗原性能否导致动物过敏,目前还没有确定。36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是豆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可以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导致胰腺增生和肿大,影响生长。对于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目前普遍采用酶化学方法检测,国内豆粕中
f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大概在2000TIUg左右,优质发酵豆粕可以达到400TIUg以下。但采用酶化学方法检测发酵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准确性不高,原因是由于蛋白质分子量的改变,反应体系出现浑浊,影响比色结果。国内一些研究机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已获得成功。发酵豆粕中的低聚糖主要是棉籽糖和水苏糖,能够导致动物胀气、腹泻,影响养分消化吸收。发酵豆粕中的低聚糖可以采用薄层层析进行定性分析,定量检测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大豆凝集素是豆粕中另外一种重要抗营养因子,能够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肠壁损伤。大豆凝集素可以采用红细胞凝集反应进行定性比较分析,ELISA定量检测大豆凝集素也有报道。377S和11S抗原蛋白7S和11S蛋白是豆粕中免疫原性最强的大豆抗原蛋白,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65%~80%,因此也是大豆中主要的抗原蛋白。SDSPAGE电泳能够定性的检查两种抗原蛋白组成亚基的存在情况,但不能判定其抗原性是否存在。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已研究获得ELISA和免疫扩散法定量检测7S和11S抗原蛋白的方法,并用于发酵豆粕的品质控制。
此外,很多厂家宣称其发酵豆粕是“零抗原”或者“无抗原”,标称抗原含量低于1mgk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