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时隔三年半来首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而此前,按照央行的有关规定,我国一般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允许有浮动区间,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此举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重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热议。7月6日,央行再次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并于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2013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2月9日起,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凭证,即所谓的“同业存单”。暂停了16年的同业存单发行重新启动,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流动性管理能力,也将促进利率市场化提速,再次引发了市场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展望。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政府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利率市场化推进节奏也一直是金融热点问题,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为标志,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下限已取消,关键在于存款利率的上限需要进一步放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必然要求。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其次,利率市场化不仅反映金融机构的定价权,也反映客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