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就舍不得,见到羊叫的很悲惨也舍不得,那你怎么没有看到老百姓叫的很惨呢?这多好的推论,你见牛未见羊也没见到百姓,你如果见到百姓如此可怜,大王一定也不忍心。但是我们都知道大王有时候见不到老百姓的情况,大王去出巡的时候,就把好的一面给你看,另一面恐怕你看不到,百姓的痛苦你不知道,所以大王有这个心会同情动物,一定会同情人。大王听了特别开心,就说那这样说的话我还蛮有希望的。
1“不能”跟“不为”的区别
f但孟子接着就说了一段比喻,你看他怎么使用语言。他说一根羽毛都举不起来,那真是没力气,但也有可能是你不愿意举。一整车的木材都看不到,可能是你眼睛不好,也可能是你不愿意看。他就开始分辨了,有的事情是你做不到,有的事情是你不愿意做。他就分辨这个“不能”跟“不为”。我们到今天还在说,“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你叫我把这桌子举起来,不是我不肯举,而是能力不够、力量太小。他就开始说了,什么叫“不能”,什么叫“不为”。在这边我们就很熟悉了。他说,“挟泰山以超北海”,我手底下把泰山挟起来跳过北海,这个只有神话故事里面还有可能,一般人怎么可能把泰山挟在手下跳过北海,这是真的不能做到。但是他说“为长者折枝”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有时候研究古书会有一些困难,什么叫“为长者折枝”,因为“枝”写成树枝的枝,有些人就说替长辈折一根树枝这个也不肯,根本就是你不愿意做不是你做不到。可是问题是长辈为什么要你折树枝,折树枝做什么,毕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树枝,我现在看到一个长辈,我怎么替他折树枝。所以我们要了解,树枝的“枝”跟肢体的“肢”通用。“为长者折枝”,就是向长辈鞠躬的意思,身体弯腰叫“折枝”。这样理解的话,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长辈鞠躬就好了。
孟子强调“孝”跟“悌”,你要是孝顺父母亲就叫做“仁”,尊敬长辈就叫做“义”,这个出发点,所以他又说了,你今天要把国家治好是哪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要你手下夹着泰山跳过北海呢,还是第二种情况向年长的人一鞠躬,是第二个情况。所以你有这个爱护动物的心,你要推到爱护百姓,太容易了。这段话说下来我们就发现孟子用了不少比喻,并且非常生动。
2“缘木求鱼”接着齐宣王就说可是我还有很多愿望。孟子说你的愿望是什么?是不是觉得吃的不够好,穿的不够暖,大臣马屁拍的不够呢?这些你的大臣都已经可以服务你,可以做的很好。大王说,我当然不是喜欢这个。孟子说那大王喜欢什么我知道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