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药复方在胃肠内代谢过程中活性成分的转化和改变,提高了体外实验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但由于血清药理学方法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需要经验和数据的累积,且在某些实验,如凝血、纤溶等研究中采用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不适宜。因此,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血清药理学若能与血浆药理学、药动学、血清药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结合研究,则有助于研究的规范与深入,必将加速中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10
f参考文献
[1]伍小波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4,6(10)5153[2]曲静伟,董文雅,洪中立地高辛的血清浓度监测和剂量探讨[J]现代
实用医学,2005,17(9)560564[3]陈慧慧,孙付军,李贵海中药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15218[4]潘嘉,王家葵,邹文俊等抑菌效应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1820[5]陈宁,宋冬雪,凌娜,徐昶儒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1)4043[6]张军平,张伯礼等中药药物血清的制作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4,21(4)274277[7]韦振源中药血清药理学在药效研究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28(1)4045[8]李仪奎中药血清药理学试验方法的若干问题[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9597[9]韩林,贾波,石含秀,沈涛由凤鸣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5)319321[10]刘成海,刘成,刘平,徐列明扶正化瘀复方药物血清对大鼠肝贮脂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2(2)1619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