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交往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现实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存在着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处于教学交往中的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所以,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进行师生交往呢?一、转变观念,正确交往过去,许多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和言语形式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偏爱那些学习好、守纪律、听老师话的学生,如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对他们经常表扬、鼓励,在
f与他们的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更大的耐心,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另外却忽略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小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教育和指导,渐渐地,他们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同学交往时自骄自满,不能平等与伙伴相处,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表现得不够耐心,甚至厌恶,导致方法生硬态度不好,心理冲突频繁,感情疏远,紧张、对立;个别老师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部分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身上,认为只要让尖子生考上去、后进生不出事就完成任务了;忽略了对中等生的关心和亲近,由于老师与中间学生交往较少,听不到学生渴望沟通和亲近的心声,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改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1尊重和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教师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善于采纳学生的建议,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感情,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教师应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人是平等的,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