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
f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进步意义。
1诗歌创作的缘起发于情、深于思、长于问“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粹胜灵者,其文冲以恬;灵胜粹者,其文宣以秀,粹灵均者,其文蔚温雅渊,疏朗丽刚,检不扼,达不放,古淡而不鄙,新奇而不怪。”(《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白居易强调外在的物质条件与主体的性意情志的统一,即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将此前的感物言志提高到了艺术哲学的地步。白居易要求文学反映现实,必须遵循“直笔”、“直歌其事”的创作原则。他在《策林六十八议文章碑碣词赋》中批评“书事者罕闻于直笔,褒美者多睹其虚辞”的现象,和元稹等一起创作新题乐府,直接实录其事,他认为新乐府“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新乐府序》)。他的《新乐府》、《秦中吟》写的都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有许多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正因为其诗“直歌其事”,指斥时政,抨击黑暗,因此遭到当权者的不满,甚至切齿愤恨。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是对古代儒家尚用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其诗歌创作和诗论中“为民请命”、揭露现实黑暗的斗争精神,则又是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重要突破。按照儒家诗教和《毛诗序》的精神,批评时政必须“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温厚平和,限于封建统治者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不
f能过分激烈。白居易摒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发展了进步积极的内容,《与元九书》说:“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白居易的这一思想以及其创作实践,显然超出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论准则,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是他对儒家诗论的重要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诗歌本体之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白居易所谓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即把作品的感情和思想内容比作“根”、“实”,把作品的艺术形式比作“苗”和“花”。这种比喻,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