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假设。早期的管理者以及我国现在相当一部分管理者比较倾向于“X”理论和“经济人”的假设思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Y”理论及“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我认为这些理论本身并不矛盾,也不能说哪个理论是正确的哪个理论是错误的,每种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都有其适用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改变必然会造成这种过渡。理论本身不过是事实的一种反映。在工业革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有很大提高,但工人的物质,安全等基本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资本家提供的生产条件,工资待遇都很差。流水线式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使大多数工人的工作不过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资本家对工人也是极尽压榨之能,这自然会导致工人只是迫于生计而不是因为兴趣去工作。显然“X”理论与“经济人”的假设比较适用,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产力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知识型的劳动者的比例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民的兴趣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追求好的工作条件,融洽的人际关系,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希望找到一份“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的工作。西方社会中,一些“蓝领”宁愿去做低于自己现在收入的“白领”工作的现象,就是这种转变的很好例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作有可能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自我实现将成为最大的愉悦,那时恐怕我们还要有新的人性假设来解释这种现象。
以上观点说明,“人性”以及管理理论都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f当然,不能因为“Y”理论和“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比较符合时代情况的,就否定了“X”理论和“经济人”假设的存在价值。对不同层次的员工,侧重有所不同。并且热既有惰性,又有积极性,人既有物资需求,又有精神需求。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但也是有前提的,高一层次的需求以低一层次的为基础。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复杂人”和超“Y”理论较接近与实际。一句话,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这些关于人性、需要的讨论,为激励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例如激励要因人而异,要按需激励,物质精神激励并重等等。
三、激励的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及本人经验来讨论一下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1、目标激励。
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