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趋势和结果。r
r
阐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到“灭亡”这是一种质变。引起这种质变的就是沉默的量变。“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了路”,这是质变,在此之前,则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的过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停止量变,哪怕只剩下最后一筐土,那也达不到“九仞山”这一质变。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譬如中国的足球,往往输在最后两分钟。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结果我们的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r
r
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r
r
阐释:度是事物质与量最佳的结合点。无论过,还是不及,事物都达不到最佳状态:譬如做饭,水放多了,饭就太稀,放少了,饭又太干,甚至夹生;火候也是,太猛不行,太温也不行,水适度,火候适度,饭做出来才能恰到好处。儒家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其实就是在寻找事物的一个度。黑格尔曾说,凡一切人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毁灭。这话不可谓不深刻!当然,不能超越限度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达到一个度。不能左倾,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右倾,过犹不及。禁欲与纵欲同样不好。另外,我们寻求一个度,也不等于折中主义、和稀泥,求得一团和气;度,不是两者相加除以二那么简单。r
r
r
r
r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r
r
当然,这两则故事都是笑话,今人是不会再有此愚笨之举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却永远给人以启迪。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具体地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