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中学2016社会实践工作计划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指导思想社会实践活动核心是“参与”,其内涵是学会做人,学活融入社会,学会观察和反思。建平西校建立具有西校风格和实效的德育空间,赋予道德认知以时空属性即生态效度,彻底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使实践活动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西校在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纳入传统课程之中,利用课程具有的持续性、辐射性、面广性对学生进行实时地教育,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格局。一、社会实践工作目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使每一个西校学子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为了把本校学生培养为富于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我们明确把育人目标定为培养有灵魂有灵气的阳光少年。(1)有灵魂:指守法纪、遵公德、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肯奉献、能创新、懂环保、善合作、会关心、讲责任、重实践等。(2)有灵气:指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有基本的求知兴趣、动机,有较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一定的思考能力、表现力;有一定的强势智慧等。(3)阳光少年:指懂健康涵义,有健身意识、习惯和本领,有健康情趣、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充满活力和朝气等。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对人讲礼貌、对己讲仪表、在校讲学习、在家讲孝顺、社会讲公德。同时要研究习惯的养成规律。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育人中心,抓住“学会做人”这一关键。二、社会实践工作追求:(1)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中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2)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3)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