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与意义见必修一纲要)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f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