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设计思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新课标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小学数学划分为二个学段: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第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f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比如在教学“有关0的乘法”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七仙女为王母娘娘摘桃的画面,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表意见。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2、精心设计学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