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就先用蜂蜡一类的虫蜡,做出一个与计划铸造出的青铜器一模一样的蜡样。由于蜡很软,可以雕琢得很精细。蜡样加工满意后,再在蜡样外面一遍遍涂上细细的泥桨,慢慢地,蜡样便被严实地包裹住了,这层厚厚的泥浆也就成为了外范。待整个外范晾干了以后,便可将铜液通过注口灌注到范中。随着高温铜液的注入,弥合在泥范中的蜡模便迅速融化,化为一缕青烟消失了。铜液则占据了蜡模的空间,冷却之后,去掉外范,与蜡模一模一样的青铜器就诞生了。
查阅资料过程中,阿昆还了解到,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是失蜡法制作
的典型器物。于是他找到在博物馆工作的姑妈,向她要了一份有关云纹铜禁的文物介绍。
春秋宫廷盛况之剪影云纹铜禁
出土情况和馆藏
1978年,在河南省文物局对楚墓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中,有24座规模大小不等的春秋楚
墓得以重见天日。其中仅下寺2号楚墓就出土了80多件大型青铜器,包括大名鼎鼎的已经
被列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云纹铜禁。
据专家介绍,云纹铜禁整体是用失蜡法铸就而成的。从目前可考的文献来看,我国最早
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是唐代初期,《唐会要》中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时所用的
就是失蜡法。因为我国能见的关于失蜡法的文献记载都比较晚,故而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失蜡
法工艺来源于印度,而这件云纹铜禁的出土可以说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
1100年。
据此推断,学界一致认为失蜡法的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发展得相
当成熟,那么这道工艺自然不会是源自印度的舶来品,而是中国固有的一项传统铸造技术。
此论断一出,国内外一片震惊。云纹铜禁不仅为中国铸造技术正名,更是刷新了世界失蜡法
的历史。
艺术价值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出土的云纹铜禁一共有7件。如今保存在河南博物院中的这件云纹
铜禁是其中体积最大、年代最久远的一件。这件云纹铜禁通高为288厘米,长达103厘米,
宽46厘米,重90多干克,整体造型呈长方形,和现代人所使用的茶几与案台有些相似。
云纹铜禁的四周透雕着层层相叠的云纹,用它做装饰不仅具有很好的通透性,而且看上
去就好像天边漂浮着的朵朵白云般,给人一种如梦似幻、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也正是“云纹
铜禁”这个名字的由来。在云纹铜禁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的造型均为凹腰
卷尾、探首吐舌样子。12条异兽的兽首皆面朝铜禁的中心,从整体上看来,形成了群龙拱
卫的形态。
在云纹铜禁的下方,另有12条龙形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