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相继于1989年和1990年投产,运行稳定,达到提高发电端热效率5的预期目标,即发电端效率为41,同时实现了在140分钟内启动的设计要求,且可在带10%额定负荷运行。在此基础上,该公司正推进1型(3099MPa、593593593℃)、2型(3452Mpa650593593℃)机组的实用化研究。据推算,超超临界机组的供电煤耗可降低到279gkWh2采用高性能汽轮机汽轮机制造技术已很成熟,但仍有进一步提高其效率的空间,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是进一步增加末级叶片的环形排汽面积,从而达到减小排汽损失的目的。末级叶片的环形排汽面积取决于叶片高度,后者受制于材料的耐离心力强度。日本700MW机组已成功采用钛制1016m的长叶片,它比目前通常采用的12Cr钢制的0842m的叶片增加了离心力强度,排汽面积增加了40,由于降低了排汽损失,效率提高16。
其次是采用减少二次流损失的叶栅。叶栅汽道中的二次流会干扰工作的主汽流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要进一步研制新型叶栅,以减少二次流损失。
最后是减少汽轮机内部漏汽损失。汽轮机隔板与轴间、动叶顶部与汽缸、动叶与隔板间均有一定间隙。这些部位均装有汽封,以减少漏汽损失。要研制新型汽封件以减少漏汽损失。发展大机组的优点可综述如下:1降低每千瓦装机容量的基建投资
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投资费用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机组的容量越大越经济。一般将这个范围称为容量极限。
以2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建设费比率为100。30万千瓦燃煤机组为93,到60万千瓦时进一步下降为84。容量每增加一倍,基建投资约降低5。2提高电站的供电热效率
机组容量越大,电站的供电热效率也越高。在15万千瓦以前,热效率的上升率较高。达到15万千瓦以后,热效率上升趋于和缓。原因在于容量在15万千瓦前,蒸汽参数随容量增加而提高的缘故。容量超过15万千瓦后,蒸汽参数变化不大。欲取得更高的供电热效率,只有采用超临界领域的蒸汽参数。
169Mpa566538℃,50万千瓦机组的供电热效率为386。246Mpa538538℃,
4
f90万千瓦机组的供电热效率则高达407,与前者相比约提高21。3降低热耗
以15万千瓦机组的单位热耗比率为100,当机组容量增加到60万千瓦时,降低13;由30万千瓦增加到60万千瓦时降低10。由60万千瓦提高到120万千瓦时降低05左右。4减少电站人员的需要量
15万千瓦机组,需045人兆瓦;到30万千瓦时下降到027人兆瓦;到120万千瓦时会进一步下降到012人兆瓦。这表明,机组容量越大,工资支出越少5降低发电成本
在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