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古人云:“教学相长”【p66教材原文】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过程。一方面,我们在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解读】【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p74教材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解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出处是: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2)解释为: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几多物
9
f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5.“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p74教材原文】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在法律义务。
【翻译】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出处】《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理解】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1.“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
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p88教材原文】古人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
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我们如和看待自己的生命?
【解读】出自《荀子》。意思是: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
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到的,
所以是天地间最尊贵的。
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义:这里泛指仁义道德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