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学科课程论:(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活动课程论:(杜威,克伯屈)强调顺应学生心理因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个性,强
调学校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教材结构课程论:(布鲁纳)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重视掌握概念,主张把学习
重点放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上,强调通过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及其结构。
6、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7、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整体规划:生产劳动、课外活动、学科设置、学年假期划分】课程标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核心是课程目标】教科书【详细规定教学内容】
8、课程评价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二、小学新课程改革
精品文档
f精品文档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P40】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的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小学综合;中学分科;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小学新课程体系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4、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
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学校对课程的管理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专题六小学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1、小学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直观性原则【实物、模象、语言】启发性原则【承认学生主体】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