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之下。”i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其他原因(如知识、情感、欲望)而产生,而全部的福利则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满足。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应主要限于能够计量的那部分福利,即经济福利。他提出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增进世界或某一国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ii的观点,已经超越了马歇尔消费者剩余的研究范围,因而也有人据此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是宏观性的经济学科。庇古的第二个贡献是对政府政策问题进行的研究。庇古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可以通过安排自己的多项支出而得到最大福利满足;生产者通过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值和生产要素价值价格比较,使成本最小产出最大,这些对于社会而言,资源只有配置方面的调整问题,而没有充分利用与不充分利用的问题。消费者、生产者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时是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对于效用,庇古认为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加的、可比的并且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庇古关于效用可以度量的观点,被现代人归于基数效用派,这也是与后来的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区别点。
f在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上,庇古认为个人福利就是他所能得到的满足的总和,全社会的福利就是个人福利的总和,个人福利的增大就是全社会福利的增大。增加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二是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前者被现代人总结为提高效率,后者则是公平(严格地说应是均等)分配。庇古为福利经济学建立的基本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经济学家所沿袭,并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拓展,也因为他把价值判断引入了经济学研究之中,经济学家间就一些内容的争议很大,福利经济学也就成了经济学理论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分支。二、帕累托最优理论、兰卡斯特-李普西次优理论和黄有光的第三优理论。在充分利用资源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帕累托VilfredoPareto在其17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评论》中提出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帕累托准则的社会福利评价标准,:只有在一定的收入分配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情形的改变使得有些人境况变得好些,而其它人并未变得坏些,社会福利才能说是增加。对于有A和B两个消费者、X和Y两种产品、L和K两种生产要素的经济,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第一,生产的最优。这要求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转换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