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我们如何看待和学习当代文学
作者:李俏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7期
“当代文学”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感觉到了困惑。即使不与“辉煌”的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仅仅与刚刚上过的现代文学课程相比,也使我们在刚刚接触当代文学尤其是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的这一段感觉到了落差。学习现代这一段时,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张爱玲、钱钟书……名家鱼贯而来,我们依次学习,感觉到很安心:我们在学一些很“经典”、很精华,很文学的东西,而一进入当代,尤其是五十七十年代的学习,就是频繁的政治、文艺运动,讲到的一些“红色经典”,毋庸讳言,也是政治性太强,审美性不够,这样的一段文学,我们干嘛还要去学呢,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心底里的想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同这种想法。作为一般的提高文学和审美修养来说,我并不认为当代文学是非学不可的同样我也并不认为文学经典有全盘学习的必要,任何一块经典的欠缺和遗漏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可能有人从未读过美国或日本的文学经典,但这个人的审美或文学修养未必会很差。不过这是对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而言的,对于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文学不仅仅是我们提高修养的一个途径,它还是我们的重要的学习和探究对象,因此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就变得必要,当代文学作为整个文学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忽略。
关于当代文学的不可忽略,我想起美籍华人学者张旭东先生的一个观点:“当代文学不是现代文学的弃儿”,相反,是“当代文学生产了现代文学”,甚至生产了整个文学史,“所有的文学最终都来到了当代”。这个观点看起来有些惊世骇俗,其实是有道理的,他说的是当代的文学观影响着我们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指认和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对于古典文学同样如此。比如在195080年代初,无论撰写哪一段文学史,“人民性”“革命性”都会是一个重要尺度。对于现代文学来说,就是左翼作家占据核心地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穆旦等作家是没有位置的到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这些作家却进入了“经典”,而曾为经典的一些左翼作家被挤出了位次。而今天写文学史,恐怕通俗作家如张恨水、金庸等的作品也得进入经典之列了。这说明“当代的文学观”影响着我们选择经典时的眼光和标准,这个“当代”,当然是经典指认时的当代,比如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时的“白话”标准就是他的“当代”标准。那么,在这个意义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