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研究背景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崭新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悄然带动了教育革命,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大批量地涌现出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改革。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人们越来越准确的意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才更能持续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优质教育的持久性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所有这一切在信息时代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二、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张传燧,王中华(2007)指出
f教育信息化包括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新内涵和新特点,相应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也应做出适切性调整。曹立明(2013)认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技术知识;能力体系主要涵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素质体系主要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和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三、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问题顾小清(2004)研究发现,目前多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多是短期的或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