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欣赏水平,注重突出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书;第二,通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和儿童语言,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愿意读数学书;第三,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学生愿意参与的数学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学习数学,喜欢学数学。
(三)活动性原则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生动活动的、主动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实现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套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做了重大改革,即改变以例题形式罗列数学知识或事实的传统教材模式,构建符合儿童认知活动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式的数学活动开展的课程形态。首先内容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突出活动性,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合作交流等,使数学学习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项认知活动,而不单纯的为数学知识学习。另外,通过开放性的、启发性的、激励性的活动指导,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变单一的答案和最优方法的接受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的交流。使学生在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四)科学性原则(非形式化原则)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科学的发展要求数学教学做到返璞归真,改变传统数学过度形式化,一味地强调抽象、
410
f严谨的倾向(有的专家讲,这样的数学除了把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吓跑以外,并不能给数学教育带来多少好外)。把数学呈现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有些内容呈现为适度的非形式化已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套教材科学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用科学的思想构建教材。数学知识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而小学生也有其认知的规律与特点。有些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不可能严谨和完全形式化的,所以,有些知识呈现为适度的非形式化是必然的;第二,遵循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在有些内容以非形式化呈现的时候,不能出现科学性或引起异议问题,不干扰知识的再学习。如,9时也叫9点、国旗是长方形的和物品边线的长叫它们的周长等。这些语言和描述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不会影响数学的本质意义。再如,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数学问题,对问题答话不作统一要求。关于问题的答话,过去的教材中,低年级要求口答,中、高年级要求笔答。本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