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人才培养多元评价的思考与对策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摘要: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实现评价的过程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工学结合;评价体系;思考与对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作为把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为基础。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为此,必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一、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1课程体系建设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当前,一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未完全实现使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与顶岗实习两个阶段的相一致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完成学校安排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学校的重点是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一些专业课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存在距离,对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2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评定主体单一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以一两次的理论或实践考核作为评定依据,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近几年,一些院校虽然不断加大了实践课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但是,评价标准简单,却没有修订出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职业院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要求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指导学生创新的能力;
f既要熟悉本专业领域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也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但是,调查显示,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长期脱离企业实际,七成以上教师不曾跟随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指导,在评价学生学业时,也不能给学生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教师之间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