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性
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⑴浓度依赖性,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此类药物通常均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续作用,即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是指抗生素或抗菌药作用于细菌一段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段时间即为抗生素后效应。属此类型者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⑵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此类药物通常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等亦属此类。⑶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属此类型者有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等糖肽类、链阳性菌素类等。
治疗细菌性感染时,除根据患者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种类选用抗菌药物外,应参考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如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多次给药以使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而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则可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每次给药剂量,或单次给药,使AUC24MIC和CmaxMIC值达较高水平。但仍需注意:⑴浓度依赖性药物一日一次给药的治疗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感染者,例如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需一日多次给药。⑵通常组织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但由于药物进入组织内需经穿透过程,因此组织液药物高峰浓度较血药峰浓度之后到达,组织液内药物谷浓度亦滞后于血药谷浓度,因此基于血药浓度获得的CmaxMIC值可能被估计过高,而TMIC值则估计过低,在制订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f表1几种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
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SMZTMP利奈唑胺等唑烷酮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链阳性菌素类酮内酯类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