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人们就认识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要“立象以尽意”。用“象”来表达人们的意思,这是一种智慧。很多时候作者自己的寄托、寓意、情感等等都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而且有很多时候作者自己也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正如曹禺说自己创作《雷雨》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人们所说的抨击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的都可以“追加”上去,但当时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想法,只是有一些模糊的影像在眼前冲突。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美”的观点?(50分)
答:马克思强调基础的决定作用。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方面来认识美,把这一看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把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经济基础,社会物质世界,一个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美学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部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的审美创造不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在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人的审美意识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实践、劳动。所以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己”,这就是美。文艺起源于劳动,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决定文艺
f的发展。马克思对任何文艺现象的考察总是把它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的论点,坚持“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即恩格斯所说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生动性相结合”。如在对拉萨尔《济金根》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应把济金根放入他自己的特定历史时期来分析济金根悲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才是悲剧的真正根源的观点。如马克思在对希腊神话的评价中提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他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的。同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说自己从巴尔扎克的作品里“所学到的东西”,“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但他又不赞同对现实做事无巨细的完全忠实的描绘,又主张可以虚构、加工、典型。主张个性化,但他又反对“恶劣的个性化,”3主张创作的“莎士比亚化”,4反对“席勒式”5的口号化、传声筒式的创作,但又反对那种完全没有共性的个性化。主张作者自己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