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
f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和作为“为学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实现也被看成是道德过程。“三纲八目”层层推进,浑然一体,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6、《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到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中庸》内容包括四条:1、性与教2、中庸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均有深刻的影响。
7、《学记》《学记》是是《礼记》中的一篇,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