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政策
【摘要】盈余管理是阻碍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它受到财务报表各使用者的密切关注。本文通过全面理解盈余管理,从资本动机、代理成本、会计政策本身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必然性,并总结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普遍采用的手段,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政策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预期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schipper,1989)。它既包括合法的操纵行为,如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调节近几年的盈余状况、或进行债务重组获得巨额的非经营性损益以达到某种盈余条件;又包括非法欺诈性行为,如刻意“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政策以调节账面盈余,或有意编造、虚构交易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狭义的盈余管理仅指非法的或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本文所谈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盈余管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大敌,它会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反映公司真实的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扭曲会计的根本目标,损害公司的利
f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二、盈余管理手段(1)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安全。我国新准则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当导致应收账款减值、存货跌价的事项消失后,企业可以在原计提的范围内转回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因此,这一规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调整利润的机会,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些减值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减值准备甚至大量冲回,以调节利润。实践表明,计提和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调整利润的有效方案。有些公司在报告亏损年度将亏损做得更大,就是为了能“轻装上阵”在以后年度顺利扭亏为盈。,(2)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