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试论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慎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关键字】慎独道德修养现实意义【正文】
一、何为“慎独”“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其《“慎独”本义新证》一文中认为庞朴先生《帛书五行篇校注》一书第52到54页的内容说明“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与《礼记礼器》篇、《苟子不苟》篇说同而与《礼记中庸》、《大学》篇迥异。”并提出,“‘慎独’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352。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梁涛先生通过对简帛《五行》篇原文和传文的解读与分析,认为该篇讲仁、义、礼、智、圣五行“……是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所以,《五行》中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