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学习报告
虽然仍有许多人将设计视为一种艺术形式,由设计师决定产品的模式,但事实上绝大部分设计师是在商业环境中工作,他们的设计作品是否成功,取决于产品能否满足顾客和用户。因此设计师必须具备理解民众需要的能力,除了已知的需要,还包括隐含的、尚未浮面的需要。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为产品提供吸引人的外壳包装,无须考虑产品对人、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如今设计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目前的愿望,还必须为人们提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想要的产品,或者从未想过他们能够拥有的产品。
然而现在的设计师存在偏颇的观念与实践1、平均化,在处理不同的事物和变量时采用平均值。2、在设计中寻找共通点,然后将共通点夸张。3、创造所谓的标准。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设计师对未知、意想不到和未能预决事物的恐惧。设计师总想要预先决定结果,排除无法确定的事物,而标准化的方式让他们可以将变量变为常数。标准化方式大多数时候欠缺从其他角度来考虑设计的品质,如不同使用者的自由与不同选择。因此,设计师要考虑细节,根据实际的项目对相关参数进行仔细修改,如果一成不变的照搬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设计品质,很容易陷入一种偏颇的观念:一个地方的民众(使用者)与其他地方的民众是一样的或相似的。改变对设计的品质有极大的、多重的影响,因此设计要满足不断改变的需要和希望。面对改变时,设计师倾向采取三种方法解决问题:(1)寻找替代产品或新的设计来克服问题。(2)在设计中设定许多法规与控制,无论任何时候使用者都需要遵循,从而将使用者固定在一个预先决定的范围中,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设计产品能够达到预期结果。(3)提醒或教育。但其重要缺陷就是使用者的行为未必会符合期望。
综上,只有不断发掘使用者需要和希望,追寻社会和文化的改变,才能够提出新的解决问题方法和设计方案,以服务公众。设计师应当重视和尝试采用“共同决策”和“自我决策”方式,才能令作品具有高度的使用者适用性。应给予使用者更多机会:①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喜好②建立目标③发表意见④参与决策⑤评估结果⑥建立机制跟进使用设计成品后的情况。除了参考文献和使用者对话外,设计师还需深入观察和分析使用者在某一特定公共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才能真实了解使用者的反应,应建立一套与使用者双向沟通的方式与实践模式。
f设计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不应是让人感到千篇一律、不断重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