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悲剧
宣统帝‘溥仪’
内容摘要: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登上了几千年来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宝座皇帝,
同时也开启了其悲剧的一生。溥仪一生3次登上皇帝宝座,却最终都黯然下台。这到底是溥仪自身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巨轮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本文以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分析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关键词:末代皇帝、悲剧、思想解放、民主自由
1906年,北京城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室成员。他便是爱新觉罗溥仪,一位注定被时代记住的悲剧人物。
生在王府中,溥仪天生便高人一等,因此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3年时光。但好景不长,1908年,慈禧太后一道命令彻底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溥仪登基为帝。皇帝,这个在封建社会中代表无上权威的称号;这个曾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称号;这个掌握这中国是四万万人生死大权的称号就这样落在了一个依旧懵懂不知的三岁孩童身上。有人说是幸运,毕竟许多人为了这两个字牺牲了一切依旧徒劳无功,而溥仪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可,我觉得更多的是不幸,因为其生在了一个风雨欲来的混乱时代,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果不其然,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溥仪第一次黯然下台,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或许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中国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一样,溥仪也作为‘末代皇帝’被人们记住。
只是我们回顾全过程,不禁会问大清王朝的覆灭是溥仪的错吗?显然不是,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时,便注定有此一劫。只不过溥仪很不好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爱新觉罗家的‘千古罪人’!可为什么注定由此一劫?我们不妨回顾下当时的时代。到1912年为止,封建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了近两千年了,已然出现了反应迟缓、应对错误的问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大清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抵御了。官员内的派系斗争、腐败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最终大清王朝只好以割地赔款为代价‘苟且存活’,正如一句话所说‘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而为这一切妥协埋单的终究是老百姓。同时,清政府原本为摆脱困境而宣布的新政改革破产,让民众大失所望!此时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欠缺的只是一点点火苗。与此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成为那最后欠缺的一丝火苗。就这样,整个火药桶就此爆炸,这远不是年仅6岁的溥仪可以控制的,他只是时代造就的一个悲剧人物而已。
不幸中的万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