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计算机大范围普及的今天该课程可有可无。针对这种严峻形势,结合本人多年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本文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任务驱动【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3201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面向应用、注重实用,教学的内容采取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使之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认真分析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问题所在。作者结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和教学状况,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f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组成的广泛性,既有来自城镇的学生,又有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教育背景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入校后对于那些曾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产生轻视念头甚至是厌烦情绪,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对于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此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不但意味着从零开始,而且内容多、进度快,学习起来明显感到比较吃力,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从而整体上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12上机课时压缩,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经费问题或是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机房建设投入不足,数量、规模和配置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的步伐。于是只能采取重理论轻实践,或是缩短课时的方式来解决上述矛盾。而作为一向容易被轻视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更是难以达到授课教师期望的课时,尤其是上机课时。而事实上,按照教育管理部门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的要求,该课程的目的不应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1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