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国家、市场急需人才,又有其他专家提出高等教育不应以就业作为办学追求,大学之道,在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马克思哲学中提出,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每位专家站的视角不同,得出结论就会有所差异,我们无法评论哪位观点是正确的,哪位专家是观点是错误。随着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发〔2016〕23号、《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等一系列出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紧跟国家、政策,在政策解读中,重点突出全民健身、健身休闲、健康等关键词。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国家政策中关乎全身健身健康、休闲的理念与实践能力,如在选修课设置相应模块选修课,健身健康系列课程(健身原理技与健身实践技能),真正培养理论实践兼备应用型人才。
13培养目标融入核心素养
国际教育组织提出,教育“培养什么的人”命题,许多国家专家回答这个命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关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一个人的修养,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几个方面。素养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在课程教学加以培养形成。体育素养是长期培养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灌输在每门课,甚至是每堂中。具体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第一,培养体育精神(能够吃苦耐劳、遵守规则、公平、公正意识、热爱体育)。对体育专业学生而言,需要掌握所学运动项目规则,在日常比赛,自觉遵守规则,培养规则意识。每项运动技术形成都要千万次重复练习,大量体能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第二,运动技能素养。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一专多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二项运动技能,懂基础技术、战术、规则、体能训练方法、比赛组织等。健康促进素养的提升,包含体育知识(饮食、营养、运动锻炼注意事项、运动锻炼方法、运动伤病预防等)。第三,健康行为(按时作息,不吸烟、过量饮酒、不暴饮暴食、不吃垃圾食品等等)。笔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科起源基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产生,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具备良好体育素养。
14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2014年国务院部署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突出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培养学生具备双师型技能,课程教授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体操为例,体操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掌握双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