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是,在做自己事业的同时兼顾生活并不等于拘小节,因为他并没有拘泥其中,在这些事情上花费过度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能自拔r
小节,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整体概念。任何一件琐事都只是小节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不能用来代替小节的概念。这也是我们今天辩论的一个共同的前提。r
综上所述,从理论和事实层面看,从成大事者这一特殊主体的角度看,从拘小节与成大事的关系看,都证明了我方立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r
关于具体论题:。r
又楚汉相争时,项羽以刘邦的父亲为质,威胁要把刘邦他爹做成人肉羹,刘邦笑嘻嘻的说:“能不能也分我一碗呢?”r
类似的事情只有乐羊子攻中山时这样对待过自己的儿子,事后乐羊子却被魏候罢了兵权,因为魏候不敢相信一个置自己亲生儿子性命于不顾的将军。r
而刘邦居然敢这样的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例子。r
桓公时期,诸侯之间兼并还不严重,实力差距还不大,任何一个诸侯都没有能力以武力号令其他诸侯,r
这时候,桓公要完成称霸的“大事”,就必须以“礼”取信于诸侯,“守信重义”的名声很重要,r
所以只要是符合这个大目标的事情,无论多小的小节,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做到。r
反之,桓公好色,这样的小节他却并不拘泥,因为这于大局无关痛痒,其他诸侯根本不在乎这些。r
刘邦所在秦末时期的乱世,所谓的礼仪廉耻如同狗屎,成王败寇,暴力征伐才是决定性的力量。r
所以在实力不如项羽时,刘邦不拘泥于“孝”的束缚,宁可当缩头乌龟,瓦解了项羽的攻势。虽然这很无耻,但他能达到目的。r
虽然刘邦不拘泥于“孝”这样的道德小节的束缚,但拜将韩信一事可以看出,在笼络人才时,他仍然要拘泥于各种小节以收买人心。r
所以说,没有不拘泥于小节就不能成大事者,也没有拘泥于小节就肯定能成大事者。r
能不能成大事,要看会不会审时度势,能不能抓住和成大事这个大目标以及和现实环境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r
只要是关键的环节,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尽力做到。这跟事情的大小是一丁点儿的关系也没有。r
所以说,能不能成大事与是否拘泥于小节,根本就没什么联系。这个论题就是扯淡。r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成大事不拘小节,与平时完全不拘小节两者不同,“成大事”是条件状语。为成大事,遇到小节不受其影响和阻挠,果敢决断,这是成大事者的素质。然成大事者果真“不扫一屋”呼?非也,关键在于“扫一屋”是否阻碍了大事。小节和大事是相对的,修身者,养心静气,提高修为是大事,粗茶淡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