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象
一、贵州省少数民族概况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难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本民族语言为交际工具。全省有语言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约有600万人不通汉语。各族语言内部在语音、词汇上也有小的差异,从而形成在同一民族语言里又分为若干方言和土语,其中尤以苗语的方言土语最多,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方言,各方言下面又分为若干次方言和土语;瑶语有优勉、斗睦、巴哼3种方言;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种土语;侗语分南北两种方言;水语有阳安、潘洞和三洞三种土语;仡佬语有4种方言。彝族和水族在解放前有自己的文字。水族文字是一种从右向左书写的单音节方块表意文字,因有的文字有如倒写或反写的汉字,故又有“反书”之称。苗族文字是1905年英国传教士和当地苗族人根据苗语西部方言的发音特点研制出的一种拼音文字,俗称“老苗文”。以上几种文字由于文字本身并不完善,加上它们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因而只掌握在少数巫师、教徒之中,在民间没有真正推广使用。解放后,政府分别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并在这几个民族的聚居区内试行推广。“文化大革命”期间,试行工作一度终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试行工作恢复。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对贵州实验推行的苗文(黔东方言)、布依文、侗文进行论证验收,认为已具备正式推行的条件。199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调查组的意见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向国务院呈文要求正式批准上述三种文字。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包括苗族芦笙、布依族六月六、侗族大歌、土家族摆手节彝族彝文献、仡佬族吃新节、水族水书、回族清真寺、白族团圆节、壮族壮年、瑶族药浴、畲族粑槽舞、毛南族猴鼓舞、仫佬族仫佬年、满族花及羌族羌年这17张精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片将成为贵州今后对外宣传、推介及经贸活动的首选优势文化品牌及专利形象标识。
f二、贵州苗族风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