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41年海森堡为什么要来哥本哈根。这个问题又直接牵扯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制造方是邪恶的德国纳粹还是时处正义一方的美国,进而也牵扯到千千万在原子弹爆炸死去的人们身上。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了四次演绎,也得到了四种不同的可能,然而随着这四种不同的可能一一被推翻,重塑。故事开始进入一种虚无和不确定性。显然三个灵魂无论如何也无法回到那个时候,故事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故事本身的虚无和不确定。所以四次的演绎,更像是四种可能性的展示,在这四种展示的过程中,让身为观众的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道德的崇高和沦丧,存在的实在和虚无等等。对于观赏者来说,戏剧一开始问题关键从来不是在于解决悬念,悬念仅仅是一种推动力,驱动着三个灵魂不停的讨论和思辨,就是在这个讨论和思辨的过程中,让观众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思考和干预。故而,这是一部允许你参与思考的戏剧,整体的结构偏向于观念艺术,通过四次对于观念认识的确立和推翻直接把问题引向观众,并不讲求戏剧冲突,或者可以说是“去戏剧性”性质的戏剧,他从一开始就紧紧的锁定在一个问题上,通过思考和辩论取代戏剧的冲突和矛盾,通过一个问题的产生从来衍生出更多的更有意义和更
f有深度的思考。
从主题思想上来讲,对于话剧《哥本哈根》的评析就如同那句关于哈姆雷特的谚语一样,一千个读者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显然,对于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很难有着所谓正确和全面的主题分析。作为一部戏剧作品,《哥本哈根》更是包含着较为深刻的主题和内涵。在外层故事包裹下的(三个灵魂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一场讨论),内核的深刻性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体的层次高低。对于本剧的主题,我认为其中多少有着存在主义的身影。
先说其中的物理定理的元素。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等等,这些在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定理。其中测不准原理恰恰还是海森堡发现的,然而最后却也成分为了海森堡在剧中命运的结局。这种个人命运与物理原理的吻合,就像是有着某种声音在不断倾诉着关于存在于意识的问题。但就原子弹的研发而言,量子力学无疑是原子弹研发的最重要原理,然而海森堡与波尔对于其中的数值和测定是不相符的。后来波尔研制出了成果,并最终导致了原子弹的成功。而海森堡固执的相信自己的测算和定理,最终却在这场世纪讨论中黯然失色。然而定理也好,测算结果也好,无非都是些冥冥中的不确定因素。世间万物的存在是先决条件,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那个永远也测不准的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