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作者:郑萌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社会工作需要的专业性与传统助人体系之间的冲突,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之间的概念模糊,国外社会工作的观念和本国的社会支架间之间的问题等等,之后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在我国却发展的相当缓慢。可以说,社会工作是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结果。人们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词语的理解,往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它的产生背景与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宗教信仰背景的产生是完全不同的,在实现过程中必然无法将西方社会工作的套路照搬照抄到中国社会工作的运行中来。那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就需要一个逐渐本土化、实用化的过程。因此,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必须把西方社会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从这一角度上看,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显得极为必要。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工作指的是社会工作者把利他主义为工作向导,运用社会个别案例、社会小型组织、社区服务、行政小组等科学的行动方法从事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服务具有制度性,它是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帮助群众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和增强人们社会生活能力的一种方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将起到保障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生活品质以及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作用。社会工作本土化反映出的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其反映的是外来的文化进入不同的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这一社会文化的要求,所强调的是适应变迁性1。当然,社会工作本土化同样也强调主体性,换言之,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引进到国内后,逐渐发生本土区域化的特征,它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工作经验,进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现象。不可否认,这些经验特征各异,有整体性的、局部的或细节性的等等。社会工作进入中国的本土化,就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经验和方法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体系相适应,并逐渐产生巨大互影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